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是几门简单的课程,而首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价值的涵养。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有着很强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

好的教育应该有文化的自觉与自我省察。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爱历史不是爱历史中的罪恶与挫败;爱英雄与榜样但不是依样在新时代画不合时宜的旧葫芦;爱诗篇是要写出这个时代的新诗篇;爱传奇是要写出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的传奇,和“我们”的传奇;爱中国文化,就是要让它在我们身上显现其根本的创造精神。——朱永新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探路者——新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可使内心境界日新,正是中国文化最要处
用文化为学校立魂——讲述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传奇故事
......

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作者|朱永新
来源|朱永新教育观察
 
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价值的涵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有着很强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
 

朱永新,全球化智库(CCG)顾问,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是一个重要路径。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有着很强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课本、课堂、校园,可以让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与成长过程对接,让学子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文学艺术,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很强的教育价值。优秀传统文化能为铸魂育人提供重要支撑,其中的道德、思想可帮助立德修身,文学、艺术可用来提升素养。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独特智慧,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宝贵财富。

阅读的高度,就是国家的高度——全民阅读造就中国人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与人类伟大的精神对话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实践纳入教师培养体系、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和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纳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鼓励教育工作者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更好地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智慧和价值。
 
推动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关键在落实。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正是旨在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支持各级学校结合区域特点研发、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鼓励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支持优秀传承人为中小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分学段、分年级开展中小学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特别是在传统节日和节气中潜移默化地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学科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并建立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机制。同时,可以按照相关改革要求,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教学述评、学校和区域教育质量考评体系,并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探索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核。
 
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是几门简单的课程,而首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价值的涵养。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以强大精神动力凝聚人心、汇聚民力,才能筑造全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绝的力量。
 
文章选自:头条·朱永新教育观察;《人民日报》2021年4月15日。

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
可使内心境界日新,正是中国文化最要处
用文化为学校立魂——讲述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传奇故事
在希望的田野上——【守望新教育】关键词索引之:文化
......

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
——新教育实验《东胜宣言》
作者|朱永新
来源|《新教育年度主报告》

2011年9月,新教育人聚集内蒙东胜,用文化的视野关照教育,用教育的视角反思文化,用教育与文化的眼光打量我们自己。我们形成了如下共识:

文化,是一个社群曾赖以生存、借以辉煌的模式,记录了这个社群自古至今的爱憎、企求、失败和荣耀。

文化,既有在特定历史中与具体环境相适应的形式部分(如中国文化中的礼乐、习俗、古代法律),也有超越时代的精神实质部分(如仁、义、爱、自强不息、逍遥自然)。

文化即教育,教育即文化。文化和教育的这种高度的同一,正是人类完全不同于、超越于其他生物的最大特征。人之成为人,人类之成为人类,其本质乃是文化,乃是教育。

文化是一条流动不息的河流,每一个人都是某一文化河流中的水滴。没有水滴的河流会迅即干涸;而没有河床,历史将失去方向,每个个体将陷入生物性的本能中简单重复。

我们(任何社群和个体)藉文化而拥有语言、拥有自我;文化藉我们而得以延续,并获得创生、更新的可能性。

创生、更新文化的,就是文化中的英雄、榜样、先知、楷模,他们创作的或为他们创作的诗篇、传统、故事、传奇,成为一个文化最明亮、最动人的部分。

于是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法自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最珍贵的精神珍品,留下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留下了龙飞观舞的中国书法,留下了黑白之间天地宛然的中国画,留下了四大发明和无数历史景观,留下了石猴成佛的神话传说……

教育的过程也是文化“选编”的过程。一种合宜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就是梳理自身的文化,对文化进行辨别、抉择,把文化中的创造部分、开放包容部分,传授给下一代,让文化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让文化藉他们而得以更新、重新显现上述的这些根本精神。

好的教育应该有文化的自觉与自我省察。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爱历史不是爱历史中的罪恶与挫败;爱英雄与榜样但不是依样在新时代画不合时宜的旧葫芦;爱诗篇是要写出这个时代的新诗篇;爱传奇是要写出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的传奇,和“我们”的传奇;爱中国文化,就是要让它在我们身上显现其根本的创造精神。

非道弘人,人能弘道。新教育人的使命,就是自觉地把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我们教育的根基和创造之源;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推动文化的自我创生,让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重新显现并焕发青春。作为教师,我们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成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这样的文化重建者,但我们应该努力做到,通过我们每一个新教育人的文化自觉,通过我们自己这个湍急的隘口,让中国文化这条河流奔涌前行。

亲爱的新教育人,让我们行动起来,用自己的真诚和信念,把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我们身上真正地活出来,为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人,为建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